人物簡介
鄭群,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20多年來,他殫精竭慮,把研究會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豐碩成果。
1939年起先後擔任中共五華橫陂區區委委員、區委書記、良田工委書記;
1941年夏天被黨組織派到和平縣任地下黨縣委宣傳部長,年底又被調往紫金縣任縣委特派員;先後擔任東江後方特別委員會武裝部長、東江人民抗日自衛總隊長等職務。
1946年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歷任華東軍政大學第五大隊第五隊教導員、支部書記。
1947年受黨組織委派回到家鄉,歷任中共九連工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副司令員、中共九連地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員、粵贛湘邊縱隊第四支隊政治委員兼支隊黨委書記。解放戰爭期間率部參加和指揮九連地區有名的“五戰五捷”和指揮解放東江上游各縣的老隆戰役。
建國後,主動要求下基層工作,任順德縣縣長、中共順德縣委第二書記,中共粵中區委農村部副部長、佛山地委委員、南海縣委第一書記、惠陽地委副書記、韶關地委副書記兼龍川、清遠縣委書記數年,省林業廳廳長、廳黨組書記、惠陽地委第一書記兼軍分區第一政委、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是中共廣東省委五、六兩屆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會長。
鄭群同志離休後,仍一如既往地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上世紀80年代末,他在廣東首倡、在全國率先開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系列研討活動,並成立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被推舉為會長。20多年來,他殫精竭慮,把研究會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豐碩成果。
人物生平
17歲那年,鄭群生活的廣東五華已嗅到全民抗戰的濃濃硝煙味。一心報效國家的鄭群加入中國共產黨,尚顯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宣傳抗日的重任,號召民眾凝聚力量、團結抗戰;其後,鄭群參加地下組織鬥爭、發展黨員、組織抗戰,並拿起槍桿子衝鋒陷陣,開始了傳奇的一生。
新中國成立後,鄭群長期從事統一戰線工作。從抗戰到統戰,這段豐富的人生經歷,讓進入古稀之年的他開始投身於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理論研究。“不管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中華民族始終煥發著強大凝聚力,並將不斷釋放新的更大的力量。”現年94歲的鄭群雖臥病在床,仍不時回憶起曾經的崢嶸歲月,向記者細說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生機與活力。
17歲在學校草坪宣誓入黨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16歲的鄭群正在廣東五華二中上學。戰火硝煙雖還沒燒到地處嶺南山區的五華,但人們早就開始行動起來。這時的鄭群,已經成為當地學生抗日宣傳活動的領頭人。
當時,五華二中不斷向學生介紹抗戰初期的形勢和戰場動態,還請抗日將士到學校給學生作報告。青年學生紛紛以辦板報、出專欄、唱抗日歌曲、搞軍訓、進行防空演習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抗戰決心和愛國熱情。
“初二的時候,我就參加了學校抗日宣傳隊。我是班長,是活動積極分子,經常到鄉下去宣傳抗日。當時有個抗日前衛隊,是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我擔任了該隊隊長。”78年過去了,鄭群仍對少年時的抗戰歲月記憶猶新。
1938年的一個冬夜,鄭群的人生軌跡改變了。鄭群與五華二中中共黨支部的李妙鈞、李政寰兩名黨員經過一番觸及理想信念的深談後,當即在學校後面的草坪上宣誓入黨,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幾年前,鄭群重回五華二中,還特地到那片草坪駐足回望少年時的那段抗戰歲月。
以教師行商身份開展抗日活動
1938年下半年,戰火燒到了廣東。五華的許多城鎮、村莊先後遭到了日軍飛機的轟炸。戰爭近在眼前,五華的抗日宣傳活動進入新的高潮。
入黨之後不久,鄭群就從學校畢業了,組織上安排他去五華橫陂的自強國小教書,以教師身份作掩護髮展農村地下黨員、開展抗日宣傳。據鄭群的學生魏國超回憶,鄭群當時上課穿著中山裝,經常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教唱《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延安頌》《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
兩年後,中共良田區工作委員會成立,鄭群調任工委書記,積極在夜校學生中物色、發展黨員,黨組織的力量不斷壯大。1941年夏,組織上決定將鄭群調出良田,安排他擔任中共和平縣委宣傳部長,化名鄭漢君,公開職業是大利壩國小教師。從此,鄭群開始了走村串鄉,宣傳抗日,發動民眾,培養入黨對象,吃百家飯的生活。
教書對鄭群來說駕輕就熟,而宣傳工作更是老本行。課餘時間鄭群幾乎都在縣委所在地指導進步學生和黨員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不過,半年後他就被調往紫金縣任縣委特派員。
1942年5月,“粵北事件”發生後,鄭群以行商的身份為掩護,頻繁往來於惠州、古竹、河源、老隆一帶。那時,鄭群護送了一批幹部到東江縱隊,“很多人去東縱都經過我那裡,那小小的商行,已經成了一個聯絡站”。
商行老闆變身帶兵打仗總隊長
對鄭群來講,抗戰期間記憶最深刻的經歷要算這一次:1945年由於戰事變化,他由化身商行老闆的地下黨搖身一變,成了帶兵打仗的“飛龍隊”總隊長。
1944年下半年,日軍占領惠州。1945年上半年,中共東江後方特別委員會(簡稱“後東特委”)進行人事調整,梁威林任特派員,鄭群任武裝幹事,並著手籌組抗日武工隊。同年,奉梁威林之命,紫五人民抗日自衛大隊轉移到古竹一帶,與紫河人民抗日大隊合併成立東江人民抗日自衛總隊。梁威林(化名何良)任政委,鄭群(化名李振群)任總隊長,自衛總隊代號“飛龍隊”。
在此之前,鄭群主要是做地下組織鬥爭和情報工作。真正拿槍指揮武裝鬥爭,對他來說還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而他頭一次耍槍桿子就當上了總隊長,要指揮100多人攻守進退。
鄭群在很多年後對當時的戰鬥場景都還歷歷在目——1945年6月12日,“飛龍隊”100多人在梁威林和鄭群的率領下對路過的日軍發起攻擊,他和梁威林拿著駁殼槍沖在隊伍最前面向日軍射擊。第一次帶兵打仗,雖有點緊張,但鄭群越戰越勇,甚至對擦身而過的子彈毫不在意。那一戰打了一天兩夜,打得日軍狼狽逃竄,大大提高了“飛龍隊”的聲威,鼓舞了軍民鬥志。
投身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
從戰爭年代一路走來,或許因為自己長年從事地下工作、統戰工作,鄭群感覺,不管是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海內外的中華兒女總是被一個巨大的磁場所吸引,報效祖國、建設祖國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
為了解讀那股“吸引力”和那種難以名狀的中華民族的“內力”,1992年,鄭群在廣東發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在鄭群看來,中華民族凝聚力近百年來未曾被削弱。在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這種凝聚力得到了新的展示,在這裡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廣大中華兒女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這種認同感的推動,是30多年來廣東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華民族凝聚力’正是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需要這種凝聚力!”鄭群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
23年來,鄭群身體力行,孜孜不倦地帶頭鑽研中華民族凝聚力。即便到了年逾九十的高齡,他仍堅持研讀各種著作,參加各地的研討會,執著地經營著這份研究事業。直到2013年底,他才卸去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會長之職。傾力於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正是這位全程參與抗戰的老人的拳拳赤子心在新時期的情感抒發和心靈歸宿。
軼事典故
“60年前綻放的勝利之花,是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用鮮血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澆灌出來的!”在2005年9月2日的頒發抗戰紀念章大會上,84歲的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鄭群代表老戰士、老同志發言。白髮蒼蒼的鄭老話語鏗鏘,殷殷寄語青年一代:“我們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就是為了不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振興中華!”
日走百里串鄉宣傳抗日
鄭群是五華縣人。讀初二時就參加了學校抗日宣傳隊。1938年入黨,1941年暑假被派到和平縣任地下黨縣委宣傳部長,公開職業是國小教師。半年後又被調往紫金縣任縣委特派員。他走村串鄉,辦夜校,宣傳抗日,培養入黨對象,拜會當地進步士紳,爭取他們對革命同情和支持,一天走100多里路是家常便飯。兩年間黨組織壯大,黨員增加了近3倍。
正面交鋒殲日軍一個班
1945年初,鄭群被任命為東江抗日自衛總隊總隊長。日本帝國主義行將滅亡,垂死掙扎,瘋狂向東縱根據地進攻。各地偽軍漢奸蠢蠢欲動。當時河源黃村派出所所長張家超特別仇視抗日武裝,在當地無惡不作。總隊派出武工隊,大白天直取派出所當場將其擊斃,並繳獲長短槍20多支,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1945年6月,日軍2000多人進犯河源。當時自衛總隊才100多人。他們聯合河源警備區第三大隊夾擊敵人,這個大隊隊長是致公黨中央委員,當地民眾在地下黨領導下也拿起土槍土炮參戰。抗日總隊在梁威林和鄭群率領下與日軍展開正面交鋒。鄭老說,梁威林親自拿著短槍衝進日軍盤踞的碉樓。這場戰鬥苦戰一天兩夜,殲敵一個班,繳獲日軍橡皮艇4艘、槍枝彈藥等物資一批。日軍狼狽逃竄。這一仗使日寇遭到進攻東江上游以來最大挫折。
化名“鄭惠群”扮商人潛伏惠州城
說起從軍機緣,鄭老說:“我入黨、參加革命就是為了打土豪、抗日。”1938年中學畢業的鄭群在家鄉五華黨支部工作。後來的幾年,乾過地下黨、做過支部書記、中共縣委的部長、縣委特派員。
說起“潛伏”的經歷,鄭老講得津津有味。“當時,雖然是國共聯合抗日,但是國民黨對於我們的進攻從來就沒少過。1942年5月,中共粵北省委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破壞,省委書記被特務抓捕,為了保存實力,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廣東國統區地下黨組織暫時停止活動,我當時就在國統區。”
1943年,為了掩護一些身份已經暴露的黨員,鄭群等人在水東辦了一個小型農場,把他們以親戚或僱工的名義隱藏在農場裡面。“我潛伏在惠州城,乾起了行商的生意。當時我化名‘鄭惠群’,找了一家叫‘大益行’的商行,把運來的貨放到那裡,那裡吃住全包,賣的錢分給‘大益行’5%就行。”鄭老說。
“當時,我們老家有個同姓的人在國民黨內工作,我就經常和他拉關係,了解敵人什麼時候發兵進攻東縱,然後就自己或者托人把訊息傳給當時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的總隊長曾生。”
回憶起過去的驚險歲月,鄭老露出孩子般得意的微笑。
美軍盛讚東縱是“在華最重要情報站”
鄭老說,東縱有幾個不同於八路軍、新四軍的特點,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從無到有”。他告訴記者,八路軍和新四軍是由老紅軍做班底組成,而東縱在抗戰前並不存在,是黨白手起家組建的。
當時,廣州淪陷後,廣東黨組織先後派曾生、王作堯等共產黨員到惠陽、東莞、寶安、增城等地組織抗日武裝。曾生從香港帶回共產黨員、進步工人、青年學生70人左右。後組建100多人的隊伍,不僅沒有作戰經驗,有的人連槍都未打過,大部分人沒有武器。王作堯在東莞組織了100多人的游擊隊,到縣政府僅領到40多支殘舊生鏽的步槍,每槍只配15發子彈。東縱就是在這種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東縱面臨的形勢是日、偽、頑三股勢力瘋狂進攻!我們活了下來,而且成果不小。”鄭老用右手指點著桌子說,“這證明了當時廣東的共產黨人是最堅定的、最勇敢的、最不怕死的,沒有這種精神,赤手空拳怎么抗日啊?”
當年東縱有“四多”:知識分子多、港澳同胞多、歸國華僑多、女戰士多。東縱裡面有200多箇中山大學的學生。
“我們東縱不僅能在農村活動,還能到大城市裡活動。”鄭老說,“跑到香港殺漢奸、殺日本人、奪取情報、搶救800多個文化名人,在香港提起東縱,日本人都害怕,這可是八路軍、新四軍沒有的經歷。”
談起東縱戰績,鄭老說:“我們還營救了百餘位國際友人,給當時的盟軍——— 美國十四航空隊提供了很多的關於日本的情報,當時我們的情報工作在美國十四航空隊內威信很高。”
因為東縱的威信,經黨中央電示同意,美國十四航空隊派出一個情報組到東縱建立情報合作關係,設立了電台。鄭老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當時,東縱的情報人員打入香港日軍憲兵部特工課,竊取了一份駐港日軍的軍用地圖副本,交給美軍十四航空隊,盟軍據此炸毀香港九龍船塢等日軍據點。東江縱隊獲得了美國空軍“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在華美軍司令部和華盛頓的讚譽,盛讚東縱情報站是“美軍在中國最重要的情報站”。
“榮譽不僅屬於個人”
“今天這榮譽不僅屬於我們個人,更應該屬於那些長眠於國土之下的戰友們。”在紀念勝利的日子裡,鄭群特別懷念那些犧牲的戰友。他說,東縱轉戰東江兩岸,挺進廣九敵後、粵北山區和韓江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擴大根據地,對日偽軍作戰1400多次,斃、傷日偽軍近7000人。8年抗戰,東縱犧牲指戰員2500多人,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